编者按:扎根幼教十二年,陈佳瑶将“立德树人”融入每日与幼儿相处的细微瞬间;二十七载,王亚利始终初心如磐,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点亮了学子的梦想;二十二年如一日,退休教师赵玖玲默默奉献在食堂工作岗位上,为全校师生筑起了坚实的“健康基石”……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2025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为进一步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宣传,彰显新时代教师立德树人、潜心育人的崇高形象,讲好新时代育人故事,展现新时代教师风貌,郑州市教育局官方微博微信、郑州教育信息网、郑州教育电视台联合推出教师节系列报道,今日推出《王亚利:初心如磐的“童心守望者”》,讲述荥阳市龙门实验学校王亚利的育人故事。
在童声琅琅的荥阳市龙门实验学校,有一位老师用二十七年的光阴,默默诠释着“立德树人”的深刻内涵。她,就是王亚利。以爱心为土壤,以责任为阳光,她在三尺讲台上辛勤耕耘,用心守护着孩子们人生起步的关键六年,用最平凡的坚守,书写了最动人的育人篇章。
二十七载栉风沐雨,王亚利始终初心如磐,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点亮了一届又一届学子的梦想,温暖了无数个平凡的日子,成为校园里那位坚定的“童心守望者”。
王亚利老师上课
深耕课堂,启智增慧
点燃求知的火种与创新的火花
王亚利的课堂,永远是生动而高效的。在一节三年级《中华传统节日》的综合性学习课上,古诗《元日》不再是枯燥的文本,而是变成了朗朗上口的旋律和生动有趣的手势舞。同学们兴致盎然,在跃动的节奏中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这背后,是王亚利对语文教学的深耕与探索。她致力于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融合,积极探索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通过巧妙运用表格、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媒介,从视觉和听觉上全方位吸引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知识变得直观可感。
同学们在课堂上学习古诗手势舞
1997年,王亚利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站上了教室的讲台,这一站,就是整整二十七年。近万个日日夜夜,她看到了学校的进步、教育的发展,亲历了从传统板书到投影仪、多媒体,再到如今智慧课堂的教学变革浪潮。面对时代的变迁,她始终如一颗“螺丝钉”,积极拥抱变化,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与方法,牢牢铆在教学一线。
“我舍不得这些孩子,站在讲台上,我心里最踏实。”这句朴实无华的话语,是她27年教学生涯最真挚的注脚。正是这份深沉的热爱,让她的课堂始终充满活力与生命力,总能让同学们在欢声笑语中掌握知识。
与时俱进,精益求精
用信息技术赋能教育初心
二十七年的教学生涯,王亚利早已对教材烂熟于心,但她的教案却每年都在更新。她说:“社会在变,孩子在变,老师怎么能吃老本?”
“我觉得现在的孩子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而我们最多算‘数字移民’”。王亚利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不再是锦上添花的点缀,而是重构课堂生态、赋能教学实践的底层思维。
在日常教学中,她会用在线协作平台让小组同学实时共同编辑一份报告,让思维的火花在共享文档中碰撞、汇聚;她会用课堂互动工具随时发起一个选择题或弹幕讨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瞬间参与,使系统即刻生成全班的“知识掌握图谱”,从而实现精准教学,动态调整讲课节奏。
王亚利自我学习
王亚利不仅是数字技术的使用者,更是数字技术的主动探索者。她关注各类教育技术前沿动态,不断“淘”来新工具进行“磨课”。她的评判标准始终清晰:技术必须服务于教学本质。她反复追问:“这项技术能更高效地突破教学重难点吗?”“它能否创造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它是否让每个孩子的思考过程得以呈现?”为此,她常与年轻教师切磋研讨,也常在深夜挑灯备课,只为找到那个最优解。
“技术是翅膀,但教学的本质才是我们要飞往的方向。”王亚利说,“我的使命,就是把最新、最好的‘武器’带给学生,让学习真正地高效、有趣地发生。”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教育者将技术内化为能力,用创新守护初心的最美姿态。
王亚利和学生在一起
爱生如子,润物无声
播撒向善向美的种子
王亚利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老师的心,要像一座天平,公平地称量对每一个学生的爱。”她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
在王亚利眼中,从来没有“差生”的概念,只有个性迥异、需要用心去雕琢的“璞玉”。在她的“宝藏抽屉”里,常年备着一些学习用品、常用药品和小点心,随时为遇到困难或需要鼓励的孩子提供最及时的温暖。哪个孩子今天情绪低落了,她会悄悄拉到一边轻声询问;哪个孩子生病没来,她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家访或者打电话问候;哪个孩子家庭条件困难,她总会想方设法地给予帮助,却又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孩子的自尊心。
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王亚利有个小方法叫“三读一聊”。一“读”表情,课上观察学生的眼神,捕捉他们是专注、发呆还是焦虑;二“读”变化,留意学生的反常信号,如性格突然变得安静、学习用品突然凌乱;三“读”交往,关注学生的课间社交,发现谁被孤立,谁需要帮助。最后是“聊”,王亚利经常趁发作业、课间活动时“随口”聊一句:“今天早餐吃的啥?”“你这个小发卡真好看!”正是这个小方法,让王亚利和孩子的心靠得更近了。
王亚利有一个厚厚的“爱心笔记本”,上面记录着每个学生的生日、家庭基本情况、性格特点、学习进度甚至是一些小癖好。每隔一段时间,她就会翻看笔记,看看哪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帮助。这份看似琐碎的记录,凝聚了她二十七年来慈母般的心血,学生和家长送来的锦旗,比任何荣誉都更让她感到幸福和满足。
家长为王亚利送来锦旗
作为骨干教师,王亚利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年轻教师,耐心指导他们备课、上课,助力他们快速成长。她不仅用扎实的学识照亮学生的求学路,更用高尚的师德引领着同伴的专业发展。
二十七载春秋,王亚利送走了一届又一届毕业生,桃李遍布天下,而她自己,依然坚守在那方讲台,守着那间教室。岁月改变了她的容颜,却从未改变她眼中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对学生的慈爱。她以二十七年如一日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师德”的千钧之重,她是学生成长路上的“童心守望者”,也是我们身边最可爱、最可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