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风采
带着孩子在绘本里看世界 她用爱为孩子搭起阅读的桥梁
 编辑:王佳莉 来源:中原区秦岭路小学 发布时间:2025/09/04

中原区秦岭路小学教师张新玲在省图书馆为孩子们讲解绘本

“9月3日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日子,孩子们在学校看了阅兵,利用早、午读和语文课讲了绘本《虎子的兵团》《一寸虫》,朗读了冰心的《春水(六三)》。”这是新学期,作为中原区秦岭路小学一四班语文老师张新玲发在班级群里的一段话,带着孩子们读绘本,这件事,她已经坚持了很多年。

自2016年以来,张新玲抱着绘本穿梭在教室与图书馆之间,不是教识字,不是讲技巧,而是带着孩子们在图画与文字里看世界、说心事。那些被绘本浸润的课堂,正悄悄改写着教育的模样。

试课开出的花:当绘本遇见羞涩的眼睛

2016 年,学校校长一句 “先用着试试”,《爱与梦想》这门绘本课成了中原区秦岭路小学校园里的 “试验田”。但是,由于之前没有做过系统的绘本课,老师们都没底,直到北京师范大学张柳博士的调研带来一束光——上过绘本课的孩子会追着陌生人分享故事,热情大方;没上课的孩子却躲在老师身后攥紧衣角,羞涩胆怯。这个鲜明的对比,深深触动了张新玲,她突然明白:绘本课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打开心门的钥匙,是孩子们进入阅读世界的第一扇门。

于是,张新玲主动申请,远赴贵阳培训后将课程的精髓带回校园。2017年,该校启动了绘本课,一年级教室的晨光里,从此多了绘本温暖的影子。

张新玲老师与孩子们互动

从讲台到云端:一个老师的 “阅读迁徙”

“我不是最有资源的老师,但我愿意走出去。”张新玲的教育步履像舒展的叶脉,从秦岭路小学的讲台出发,先在河南省图书馆的周末讲堂扎下根须,又顺着网线在云南昭通的屏幕上抽出新芽。

当周一到周五的晨光洒进教室时,她带着孩子们在绘本里触摸世界;每周日10:30的省图书馆里,3-6 岁的孩子围着她的膝盖听最新的绘本课;到了周日晚上19:00,她的电脑屏幕会准时亮起连通云南昭通教室的画面——网线那端,孩子们指着绘本《我喜欢书》的封面说:“打开的书是我们读过的,里面藏着收获;没打开的是等我们去开启的宝藏;而空白的,是我们长大后写自己的故事的书。”

张新玲把从培训中学到的教学方法,迁移到更多地方去——学校、家庭、社区。她的“阅读迁徙”让绘本的教育光芒次第生长,在每处抵达的角落都燃起阅读的星光。她坦言:“这门课不只影响孩子,也影响大人。走出去见到更多人,那些人给予我的是成长和鼓励。”

把话筒交给孩子:原来讲台可以这样暖

“学习的主角不该是我,是他们。”张新玲总把这句话挂在嘴边。在她的课堂上,最动人的风景便是孩子们站上讲台的模样 —— 你看一年级的小家伙们,原先嘟着嘴说 “不想看书”,在张新玲设计的“阅读记录表”帮助下,现在能歪歪扭扭写下三行小感想;三年级的学生更厉害,在张新玲的辅导下,已经可以主动把绘本做成PPT,站在讲台上讲得有模有样。

她记得那个叫文志的孩子。一个坐在最后一排、由奶奶抚养的留守儿童。就是这个孩子,在她的课上,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主动说“我想读给大家听”。于是,她早十分钟进教室,让文志先练习,再当众朗读。“哪怕只是一次讲读的机会,都能让一个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她的课堂影响的不只是孩子,还有家长。曾有家长特意发来信息说:“孩子第一次站上讲台后,每天都主动找书读。”张老师笑着说:“不是我给了他们舞台,是绘本让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闪光点。”

当40岁才读懂阅读:她想把光留给更年轻的眼睛

很少有人知道,张新玲老师自己的阅读启蒙来得很晚。40 多岁捧着绘本时,她才突然懂了文字里藏着的温柔力量—— 小时候没读懂的童话,成年后没耐心读的诗,原来都藏着生活的答案。“我花了半辈子才摸到阅读的门,孩子们不该等那么久。”

于是, 她将这份顿悟揉进课堂,这也成了她牵着孩子们往前跑的理由。

这十年,张新玲像个执着的摆渡人,用绘本做船,载着孩子们划过知识的河流。她深信:绘本不是教知识的工具,而是孩子找到表达的语言、打开心门的钥匙。 她教会我们的,或许是教育最本真的模样——不是填鸭式的灌输,而是蹲下来,用孩子的眼睛看世界,用故事的温度暖人心。

“哪怕只能陪他们走一两程,我也想送他们一样能揣在怀里、陪他们走很远的东西。”谈起自己带孩子读绘本的初衷, 张新玲说,“读书不是立竿见影的魔法,却会像屋檐下的雨,一滴一滴渗进心里。孩子们将来遇到坎儿了,迷茫了,委屈了,翻起书来,总能在字里行间摸到点力量 —— 这就是我想做的。”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豫ICP备10019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