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征文
诗歌散文
教书先生
单位:荥阳市第一幼儿园   作者:李彩红   阅览:1494

40年光阴,这座城经历着翻天覆地的蜕变,那些故事、那些老物件总是令人难以忘怀,难以割舍……小时候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家里最早是土坯房,跟奶奶、叔叔一家挤在一个院子里。那时候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妈妈只上了几天小学没什么文凭就在家种地,爸爸出生在未曾解放的旧时代,高中毕业是村小的教书先生。

村里条件差没有学校,为了让孩子们有出息,村民凑钱建了四间教室,一间老师的办公室,一圈围墙,这就是学校了。村长找了几位高学历的村民当教书先生,我的爸爸有了新的称呼,从此与学校结下了缘。那时候的课堂,还没有讲台,教书先生索性搬了一张课桌充当讲桌,几张长凳,一把戒尺,讲桌上面摆满了批示的作业,以及断掉的,消磨殆尽的粉笔。直到桌上划清界线的三八线变淡变浅,就如同教书先生的生活与工作,慢慢不再分隔,一张桌子教学生,一张桌子教我。

课本。教书先生是个爱读书的人,先生一辈子都没有放下课本。先生上私塾的时候,背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那时候没有课本,他们一字字誊抄,书写。后来呀,先生上小学的时候,第一次拿起了课本,在一页页的课本里,先生学的东西越来越多,岁月也在慢慢流逝,这一拿,从此再没有放下过。在我眼里,课本是传承的一种载体。小时候,我的课本是先生桌上的那本《西游记》。先生在旁边讲,我在小藤椅上看。后来呀,我的课本是那一本厚厚的《唐诗宋词三百首》,我在桌上写,先生在旁边读。长大后,每发一本语文课本,先生总是会翻一翻,看看同以前他学的课本内容有哪些删减、哪些变化,这一翻,却是翻过了我十几年的读书生涯。先生那不多的旧课本,也是被我翻了又翻,最后藏于时间的间隙里了。然后这些东西,就从教书先生那里潜移默化的传承到我这里。

先生常说,你们这一代孩子,学习的东西太多了。他那时学习英语都是从高中开始学习,只有一些少量的社会科学。而我,跟着时代,不停的接收着科学发展的知识,人文的进步。可他惋惜的是我们再没有了单独的文学课,对于传统文化的接触渐渐少了,不知道传统文学还有多少人能够读懂读透。课本是教育的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也是家庭的教育。中国教育走了这么多年,一直在进步,也渐渐的在帮助后来的人认识这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而课本,是教书先生与我的联系,是老一辈的传承,也是后一代的更新。

一块黑板。我擦了又擦,还是抹不去那些留下的痕迹,但是至少它曾存在。我坐在小藤椅上,听着教书先生在小黑板上一个个教我认字。小黑板是他还没离开教师岗位时的教学工具。它曾见过先生无数的学生,也陪着先生教完了我这个最后的学生。曾经的黑板只是几块木板拼凑起来的时候,小黑板总是写着先生的板书,上面是这一课的生字生词,几十年以来,这个小黑板留下的生字生词早已写成了一篇长诗,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时光的轨迹。

我见过教书先生的小黑板,也见过旧学校里的黑板,也在崭新的黑板上画过画,也曾在白板上学习过外国的文化,也在多媒体黑板上见识过更加生动的课堂。黑板上的内容总是被老师擦了又擦,粉笔总是断了又断,渐渐的,黑板没有以前的模样,粉笔也淡出了我们的视野。这一块黑板的模样总是换了又换,上面的内容总是变了又变。如果黑板有记忆的话,上面写的全是老师和学生的姓名,一届又一届,像碑文,一寸一寸刻在教育前进的历史里。这一块黑板,不仅仅是我和教书先生的记忆,也是中国所有学生的记忆。就算是从六零后还是到如今的零零后,每个人心中都有这一块黑板,不论是老式黑板还是如今的多媒体,它就是一种知识传递的媒介。这一块黑板的变迁,见证的是中国教育大步向前。

我的教书先生,是我的爸爸,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与他同行,看见了中国教育的过往和现在。这一路走来,小藤椅我也坐不下了,先生的书桌越来越大,小黑板也被遗忘在老家的角落里了,现在学生的课本也越来越丰富了。教育是一种传承与更新。改革开放四十年以来,华夏一直在进步。教书先生老了,他看到的是以前教育的艰辛和发展,而如今的“教书先生”们,看到的是教育的开拓和未来。而世间,不知有多少和我一样的学生,如今我们也长大了,我们或许是中国未来挺直的脊梁,我们或许已经是传承者,而我们的眼里,尽是对未来中国教育的展望。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豫ICP备10019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