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征文
诗歌散文
山河变换 痴心不改
单位:荥阳市城关乡实验小学   作者:程国华   阅览:1004

“改革开放”这一政策的提出是在40年前,那时我刚入学,并不知道是什么。我感觉到与以前最明显的不同就是:土地都分给了各家各户,不再吃“大锅饭”了。有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的农民们,劳动的热情空前高涨,土地也不打折扣地回馈给农民更多的粮食,亩产从300斤,到500斤,800斤。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终于也像城里人一样吃上了白面馒头,吃上了“细粮”。

不再为“吃”发愁的父辈慢慢开始重视起孩子的教育问题。可作为70年代初出生在农村的我,依然没上过幼儿园,而是7周岁上了“育红班”。简单的课本,背一块小黑板,带几支粉笔就坐在了教室里。教室很简陋,蓝瓦的屋顶,土墙,土地,窗户上没有玻璃,冬天一块儿塑料布就挡住了寒风。墙角垒个土煤火,冬天谁的鞋子在雨雪天跳湿了,谁的手冻坏了,或者谁表现的特别优秀,才能获得亲近“火炉”的殊荣……现在的孩子3岁就坐着校车上了幼儿园。教室里,冬有暖气,夏有空调,更有钢琴,电视,多媒体。孩子们在这里唱歌,跳舞,做手工,玩游戏,背唐诗……一个个穿戴整齐,个性,亮丽,一个个聪明伶俐,彬彬有礼。不像我小时候,四年级参加演讲比赛,还穿着虽干净却打着补丁,不太合身的衣服,虽也很懂礼貌,眼神里更多的是羞怯,或者说是胆怯。童年的我,曾和家人一起住在窑洞里,借着昏暗的煤油灯,看书,做作业,遐想,任思维的野马不着边际地驰骋。可能是贫穷限制了人的想象,想不出或不敢想更美好的生活和未来是什么样。看40年后孩子的生活,教育条件,我想说,那是天上,人间。

13岁,我因成绩优异,和同村的另外两个女孩考到了离家大约5公里的重点中学。那是新建的两栋两层楼房,一栋用来住宿,一栋用来上课。说是重点,除了教室比小学大点,亮点,桌椅新点,其他还很不完善。第一天早上的洗脸水是从楼前工地上的土坑里弄来的,因此也有不少人没洗脸。不知道什么是餐厅,一日三餐,我们露天吃饭,有雨雪了就挪到走廊下。听说校门口有块石碑,上面刻有一些捐资助校人的名字。据说他们都是“万元户”,是有爱心的有钱人。我没有“万元户”的概念,只记得当时我们的学费是每学期17元,因考得好,学校给免了3块感到很开心。因为那时父亲是民师,母亲说,每月5元的工资父亲领了很多年…….

也是在中学那年,我家从窑洞搬到了上面,住上了平房。那花费不到2000元的平房,不仅花光了父母很多年的积蓄,还借了亲戚邻居的。父母闲着的时候带我们打地基,拉土。那只用石灰照了白的墙壁,是父亲自己一下一下抹上去的。这样的房子从外观上不能和现在整齐划一的社区楼房相比,但少年的回忆呀,除了有些许身体劳累的苦涩,更多的是心灵满足的甜蜜

还在80年代的农村,也就是能吃饱穿暖。那时候农民的一大愿望就是吃上“皇粮”,跳出农门。我想读更多的书,可耐不住家人,亲戚朋友的再三劝说,在中学毕业填报志愿时填了中师,又不甘心地在第二志愿里填了高中。我的中招考场设在了荥阳西街小学。虽是县城学校,我坐的位置也依然是长条木桌,一头还有个洞。现在我所在的农村小学也早已是一色带斗儿的课桌和有靠背的椅子,上课大多都使用多媒体教学。在这个互联网几乎覆盖了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时代,各类信息,资源数不胜数。教学方式和我毕业时的1990年有了天地之别。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时代似乎就在昨天,又好像离我们很远。

1990年,我师范毕业,作为公办教师,被分配到离家几公里外的村子教书。第一个月的工资不足80元,可还是比没转正的民办教师的父亲高了一些。因为工资不高,我的同学有的从了政,有的下了海。而我,在教育这一行业已走过了28个春秋。我的工资拿到了4000多,是28年前的50多倍。1995年,父亲也因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通过考试,成了公办教师,并在退休前被评为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拿到了3000多元的退休金,可以没什么顾虑的安享晚年了。他从教41年,我从没听他抱怨过什么,母亲干了一辈子农村干部,跟着父亲吃了不少苦,可她也说很知足……

当我因工作出色,从上班8年的山村小学调入我曾就读的重点中学时,我没有欣喜。中学工作13年又因工作需要调入小学时我也没有落寞。因为我知道,无论我在哪儿,只要不离开教育,就还能为保这一方净土而努力,只要不离开课堂,我的心就永远青春。我十几岁的时候离开家成为寄宿生,现在的孩子几岁就住了校。尤其是这些年来,很多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更多的农村孩子成了留守儿童。农村的教育更离不开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懂得坚守的人。父亲是这样的人,我受他言传身教40余年,正走在这样的路上。我的侄女,是90后,今年研究生毕业,也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未来,每天都在来。虽然这些年来,我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可我依然不敢预测未来的样子。唯一能做的,就是如刚毕业时那样,满腔热情地走向三尺讲台,立德,树人,授业,解惑,为培养现代学生的核心素养尽一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添一把柴。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为了教育果实的甘甜,我愿做教育最苦的根。纵山河变换,依然痴心不改!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豫ICP备10019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