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征文
故事讲述
教育事业甘奉献,薪火相传两代人
单位:新密市市直第三小学   作者:刘翠   阅览:1760

1978年,安徽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承包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40年沧桑巨变,中国以神奇的速度实现了经济腾飞,全国人民群众也以坚韧不拔的优良传统刷新着自己的幸福。

作为出生在红旗下,成长在春风里的“80后”一代,虽然无缘亲历改革开放初期的轰轰烈烈,虽然经历改革开放不过三十年,我们一直生活在改革开放的巨大变化中,出生在教育世家的我也感受到了这四十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风云变化。

听母亲说,她年轻的时候,本来是想学医的,可是最终还是听从姥爷的话选择了教育事业。姥爷说,山里人愚昧贫穷,对他们来讲,医病只能治标不治本,教会他们文化知识,才是真正治本的办法,于是母亲依然弃医从教,在姥爷退休的同一年,她走上了讲台,成了大山里的第二代教师。

我很小的时候,就很羡慕别人每天早晨能喝上熬得稀米饭,可是我的妈妈呢,吃饭时间才急匆匆到家,一到家就心急火燎地烧锅做饭,嫌煮豆子太浪费时间,经常只熬玉米糁儿,喝到嘴里还是硬邦邦的。在我的记忆力,每天放学回家的任务便是坐在,端着铁勺在灶膛里热油,这样的生活伴随着我走完了整个童年。

九十年代的时候,母亲在乡下小学任教,乡村教师都是住校的,母亲的办公室是一孔旧窑洞。学校生源少,教师缺,添置一副床板的经费也紧张,母亲只好睡土炕。虽说冬暖夏凉,但潮湿也在所难免。天长日久,母亲患上了风湿骨病,每逢天阴下雨,双腿疼痛难忍。微薄的工资维持一家人的生计尚且捉襟见肘,看病就成了奢望。母亲只有忍着,实在不行就用当地的偏方,草药治治,始终不见大效。那时是包班制,一个班的所有课程都归她一个人带,她拖着病腿坚持给孩子上课,语文,数学,体育,美术……一节课都不拉。一天忙下来,晚上还要坐在电灯下批改作业,坐的时间长了要扶着墙壁才能勉强站立起来。风湿病一拖就是好多年,后来转变成骨质增生,至今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

那时候,父亲劝他说,跟我回老家吧,教书工资少,乡镇财政紧张,你就那点工资还一拖好几个月,你这个工作不干也罢。父亲的老家,是一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在村子里随便一个工厂上班都要比当时母亲教书多挣一倍的工资。看到我们姐弟裤子屁股上的补丁,看到别人家吃肉时我们咽唾沫的神情,母亲没有动摇。

后来母亲就一直在教师这个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虽然中间换过几个学校,但始终在山区里打转,直到前两年退休。她的一生虽然没有做过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她以一颗爱心和对工作的认真负责的态度,倍受当地人的尊敬。记得新中国的第一个教师节,那天下午,我手里捧着一个大红的搪瓷脸盆——当天发给妈妈的节日纪念品,跟在妈妈的身后,喜气洋洋地走在蜿蜒曲折的山村小路上回家,那年我四岁。妈妈容光焕发,神采飞扬,脚步轻快,并且哼起了歌:“洁白的雪花飞满天,白雪覆盖着我的校园,漫步走在这小路上,脚印留下一串串,有的直有的弯,有的深啊有的浅。朋友啊想想看,道路该怎样走,洁白如雪的大地上,该怎样留下,留下脚印一串串……”歌声婉转深情,悦耳悠扬。山路上的这一幕清晰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时隔三十年,回想起来仍如昨日。也许是在那时起,一颗种子就悄悄地在我心里深深扎下了根,等待着发芽,开出艳丽的花。许是母亲的言传身教感染了我,那年在高考志愿上,我依然报考了师范学校。

二OO六年的七月,我正式成为了一名人民教师,站在了母亲曾经站立过的既熟悉而又陌生的三尺讲台之上,开始了我的教师生涯。但是比起母亲我幸福了很多,毕业后考上教师编制分配到了农村小学实习,眼前的情境还是让我心生感慨,多么优美的环境!四层教学楼、餐厅、多媒体教师、教室宿舍一应俱全。跟母亲那时相比真是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位有着30多年教龄的老师讲的尤为生动“30年前用小黑板做题,10年前用投影仪上课,现在全部使用多媒体”而且在农村学校已经普及。我是作为一名美术专业教师,分配到农村小学的,在这之前是没有的,都是一名教书身兼数职,什么都要教,这不免又让我想起了母亲的从教生涯。更让我感到欣慰的是,教师工资待遇显著提高,社会地位与30年前有天壤之别,工资待遇不断地提高,再也不会有母亲那时为了金钱生活和压力而矛盾和纠结。

四十年时光荏苒,四十年硕果累累,我们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家庭的变化只是社会变化的一个缩影,它印证了祖国四十年来改革开放跨越式的发展,我坚信在党政府正确领导下,我们的教育事业一定会蒸蒸日上。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豫ICP备10019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