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征文
故事讲述
我的前半生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作者:刘素平   阅览:1009

七零年出生,自幼生长在农村,八九岁左右吧,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户。我家分到三亩多农田。父亲是合同工,在离家十几里的大众食堂工作,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就是妈妈。于是,放学之余的主要时间,就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家里干农活,在酷暑中,农忙时,汗流浃背地割麦、种玉米,掰玉米。农闲时,去地里割草喂猪养羊。除了种植玉米、小麦之外,当时的农村,也有了一些经济意识,开始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烟。夏天,和妈妈一起去烟地里去掰下成熟的烟叶子,经过高温炕过以后,根据叶子的金黄程度进行分拣。之后,到合作社去卖掉,换取一家人的生活费和我们姐弟三人的学费。

印象最深的就是年龄小,农活多,三伏盛夏,烈日当空,在农田割麦,弯腰撅臀,异常劳累,干不了多长时间,就几近昏厥。最劳累的时候,就在心中好好地告诫自己:摆脱繁重的农活,摆脱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唯有努力学习,考上大学,才能有机会鲤鱼跃龙门。

现在回想起来,童年的生活经历给了我很宝贵的人生财富,吃苦耐劳、坚韧不拔,需要靠自己努力奋斗,才能吃饱,穿暖,接受教育。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幸福生活是需要奋斗出来的。所以,在求学阶段,我对待学习是比较认真刻苦的,记得有一次老师生气了,布置了很多作业,我趴到油灯下写到后半夜,整整用了一个本!第二天上学,班上只有我一个人完成了作业。就是凭着这股认真的劲头,我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当时密县最好的高中。高中阶段,也是我人生最痛苦的阶段,偏爱文科、数学成绩不好的我,仅凭着刻苦是难以提高成绩的。所以我经历了两次高考,还阴差阳错被开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录取,不想当老师的我,尽管跃过了龙门,却走上了三尺讲台。经过了一段思考和挣扎之后。还是接受了命运的安排。毕业之后,回到新密市,当了一名老师,由初中任教半年之后,调入小学,至今已经26年。

我最大的优点是,努力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尽管不想当老师,我也还是很努力地成为一名好老师。工作上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尽职尽责,而且,总是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在新密市实验小学,这所县城最好的小学里,还因为文笔好,承担了很多额外的工作,比如,写各种各样的总结材料;比如,率先承担了中央电教馆的课题;比如,及时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这些看似额外的工作,为我在2004年在郑州市首届“名教师”申评时得到了很好的补偿。因为,凭着个人的勤勉和在科研等方面的奖项,过五关斩六将,获得了这项含金量很高的荣誉。

05年,唯一的女儿上小学了,感觉当时的新密教育,是满足不了我对教育的高要求的。于是,35岁的我开始思考何去何从,是留在新密,让女儿接受落后的县城教育,还是勇敢地走出去,享受省会城市的高教育?也开始审视自己,有没有勇气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带着女儿背井离乡,独自到郑州去打拼?有没有能力在省会城市给自己和孩子安一个家?有没有能力,离开驾轻就熟的工作岗位,去开疆拓土,重新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冷静的思考、客观的自我评估和审视之后,我给予自己的答案是,我愿意去接受这个改变和挑战。

我开始了留意和尝试着了解省会郑州的优质学校,也开始接触郑州的民办教育和公立学校,当时,正恰逢郑州民办教育兴起的阶段,也正恰逢郑州的名校开始办分校的初始,有很多学校急着招兵买马,我在考察了几所知名的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之后,有两所学校进入了我的视野。一所民办学校是北京大学附属小学河南分校,这是一所刚成立的学校,年轻人居多、急缺成熟稳定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年教师。校长对我进行了面试和课堂试讲之后,开出了优厚的待遇和条件,薪资高于公办学校,教研组长,马上可以申请的经济适用房……此外,还有能满足我女儿成长的教育环境:先进的办学理念,全省领先的课程设置……但是,总体学生思维层次不够高,整体水平不高,缺乏领跑者,而且都是父母忙碌无暇照顾全托给学校的学生,家庭教育欠缺。另外一所学校就是我现在工作的学校,郑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一所历史悠久,有一定底蕴和办学声誉的成熟学校,也是郑州市教育局直属的唯一一所小学,平台比较高,生源质量高……而且也愿意用人才引进的形式,尽快解决编制。综合考评之后,我决定选取了后者,这个决定也得到了家人的大力支持。2006年3月,我带着年仅7岁的女儿,开始了我的郑州打拼之旅,也开始分居两地的夫妻生活。

租房子、靠着微博的薪资开始适应新的都市生活环境。虚心学习,更新理念,在最短的时间里,适应郑州学校和家长对老师的高要求。好在从小到大,生活这位伟大的老师已经教会我,只要善于学习,只要肯付出,就会有回报。不到一年的时间,已经适应并在人才济济的附小崭露头角,赢得家长和学校的认可,在附小站稳讲台,业务上不断进步和成长,在2009年被评为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名师。2007年,我家分期买了一套两居室。08年,搬进了新家,尽管每个月都要还两千多的房贷。在郑州站稳脚跟,在省会城市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是我和女儿最大的愿望。

06到16年,十年磨一剑!这一剑就是我引以为傲的女儿,她以优异的成绩保送到清华大学,圆了她的清北梦,给了我郑州漂泊打拼最丰厚的回报!

回想起女儿的成长之路,最欣慰的是我能给予女儿的心灵滋养是陪伴她读书,用丰富的阅读为她打开人生的另一扇窗,让她在阅读中获得自我教育;最感到成功的是保持她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用持续不断的学习力去自我发展;最让我自豪的是在别的孩子上各种各样培训班的时候,我的女儿能够有充足的时间去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采访名人,从名人成功的案例中汲取成长的力量,走进养老院,帮助老人的同时了解老人的生存现状。带领小记者团队成功进行了上百次的采访活动,发表新闻稿件100多篇,发表近二十万字!在这些丰富的社会实践中,锻炼和提升了她的表达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应变能力、体察社会的能力。我也很庆幸,一直能坚持自己的教育理念,没有被疯狂的辅导班和周围焦虑的家长们所左右和绑架,也很窃喜,这种坚持在女儿身上看到成绩,看到了效果。同时,作为一名普通的小学老师,在女儿保送清华的经历中,也深切地感受国家教育政策的公开和公正,选拔的透明和公平。

2011年,我平凡的教师生涯又发生了一次重大改变。那就是,我作为河南省首批援疆教师远赴哈密进行为期一个学期的支教。2010年国家刚出台援疆政策,河南省负责援建哈密地区。河南省要举全省之力,全方位援助哈密。能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被首批选中,远赴哈密,完成这个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我的荣幸。

2011年2月26日,对我来说,是个终生难忘的日子,因为,我带着各级领导的厚望和重托,带着亲人的祝福和不舍,从郑州出发,来到哈密市第九中学,开始了为期一学期的援疆支教生活。

援疆支教生活,对我来说,充满了挑战和憧憬。代表郑州、代表河南,到五千里之外的新疆哈密支教,深感肩上重担的分量。不辱使命,出色完成本次援疆支教任务,是我在心中写下的援疆支教誓言。

来到哈密九中之后,食宿条件的艰苦出乎我的意料,我努力克服生活上的困难,迅速投入到工作中,承担五二班的语文教学任务,在很短的时间内,深入了解哈密学生的特点,用饱满的热情、真挚的爱心、丰富的经验、灵活的方法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喜欢。

尽管在哈密条件艰苦,教学任务艰巨,但是我的付出得到了援疆领导的高度评价,得到了哈密各界的一致好评,得到了支教学校的热烈欢迎。付出就有回报,三八节我代表哈密教育系统唯一的一名代表参加了哈密市委组织的三八座谈会并做发言,我在哈密的支教情况,豫哈两地的媒体也给予了报道和关注。《她在哈密援疆支教》发表于3月9日的大河报。6月11日的哈密日报对捐赠新校服发表了图片新闻,6月17日哈密日报对我的作文教学进行专版关注。哈密电视台、哈密人民广播电台也多次对我援疆支教活动进行跟踪报道,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因为从小接受的是非常朴素的传统教育,坚信有付出才有可能有收获,从来不做天上掉馅饼的美梦,也在前半生的学习、工作、生活中,从来都是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不会做投机取巧的事情。在很多时候,当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时候,有过委屈,有过抱怨,也有过迷惑,但是,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并没有改变。还记得2008年汶川地震的时候,当时我在教室里领着学生读书,感觉晕眩、看到天花板上的电棒摆动的时候,我马上意识到是地震,迅速组织本班所有学生撤离到操场上之后,才突然想起,我的女儿也在教室里,她有没有安全撤离呢?瞬间蒙圈,赶紧去找,看到女儿也撤离出来,才放下心来。后来反思,当地震来临时,为什么本能地组织自己班的学生撤离?下意识的行为其实清晰真实地投射出我作为一名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包括2011年的援疆支教,都很准确地诠释了我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在国家需要的时候,能够顾全大局,出色完成各项任务。每每看到其他国家和地区因为争端或者冲突,出现局部战争的时候,都会更深刻地感受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带给我们普通老百姓的最大红利,所以,我的政治信仰很朴素,我信中国共产党,也只有共产党才能带领我们中国走向富强,走向繁荣,走向幸福。

正是凭着这股朴素的人生信念去认真工作,2012年,我所在的学校选拔中层管理干部,我通过了选拔,任职学校教科室主任,负责教科研工作。同时也对国家的公开、公平、公正的干部选拔制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之后,对党中央提出的八项规定进行认真的学习和深刻的领悟之后,深切地感受到国家机构改革和整顿工作作风的决心之坚、力度之大,前所未有。作为一名党员,应该率先支持和身体力行,在思想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所有人都这样想、这样做,这个国家才有希望。

回想起我的前半生,正是朴素的人生哲学和坚定的政治信念,让我既脚踏实地,努力向前,充分享受国家发展的红利,同时,也能抓住机遇,实现人生价值。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豫ICP备10019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