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征文
故事讲述
追忆改革开放后校园生活酸与甜
单位:上街区教体局   作者:周聪霞   阅览:1026

1979年,那是一个夏天,在荥阳县一个偏远的小村子,我呱呱坠地。如果说生之有幸,那是因为我属于沐浴在改革开放春风里的幸福人,切身感受到搭载着改革开放的列车从贫苦的童年驶入富足的中年。39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不舍昼夜。然而,我愿撑一支竹篙,沿着记忆的河流向青草更青的童年漫溯,在这星辉斑斓的夜色里讴歌改革开放后校园生活中的酸与甜。

一盏煤油灯,照亮了我的前程

我们的小学原本是村里的家庙。记得一年级时,也就是1986年,学校的教室仅六间蓝砖瓦房,且房顶破损。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无奈,头发滴上雨点儿,衣裳滴上泥点儿 同学笑之。教室的地面没水泥铺设,故有坑洼,同学中经常有凳子被掀翻者。时凳子为长条凳,上坐两人,一起四脚朝天,嗷嗷嚎啕,令人哭笑不得。师怜惜生,时常运来新土,铺洒教室,令我们光着脚丫,连成一排,当作夯土机围着教室一圈圈地踏平地面,虽累却载歌载舞,幸甚至哉!然寒冬腊月,北风呼啸,教室的窗户破损,冷风刺骨,甚是悲惨。师拿塑料布钉在窗棂上为我们御寒。四年级时,学校又盖了一排红砖平房,水泥地面,玻璃窗户,崭新的桌椅,我们正好搬进,同学们拍手称快。小学的六年,那时候农村用电还不太方便,我们都是各自提着一盏自制的小煤油灯来上早晚自习,油灯熏得脸红扑扑的,鼻孔黑乎乎的,头发时不时会被烤焦。但就是这样一盏微弱的灯光,照着我们读书、写作业。我们可敬的老师在二三十盏油灯交相辉映的讲台上为我们播下知识的种子。一盏煤油灯虽小,它却指引着我的梦想,照亮了我的前程。我在微弱的煤油灯下写下一行凌云壮志:好好学习,告别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

一座象牙塔,圆梦了我的求学

上了初中,我终于可以在楼房里面上课了。可以上下楼梯,对于一个农村娃实在是太兴奋了。课间,我可以扶着栏杆向远处眺望。我看见了屋顶,我看见了树顶,我还看见了连绵起伏的远山。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的高,看的远,我的眼光盯住了人才济济的荥阳一高。一路上我披荆斩棘、过关斩将、冲锋陷阵,如愿以偿踏入了荥高的大门。当时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只要你一只脚踏进荥高的大门,其实也就意味着你的另一只脚踏入大学的校门。荥高,这个集全荥阳之财力在1996年打造的一座当地名校确实高大上。这里有餐厅大礼堂一体的京索苑,这里有足球场、排球场、篮球场、乒乓球场、塑胶跑道、观礼台。这里有亭台轩榭、百花争艳的园林,这里有美丽整洁的办公楼、教学楼、学生宿舍楼、教师宿舍楼和澡堂,连这里的厕所都被称为少林寺、凡尔赛宫。学校的硬件设施让人啧啧称赞,而荥高的软实力也不容小觑。我在这里遇到了很多教学水平一流的老师和出类拔萃的同学。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时代,是荥高给了我坚强的后盾和十足的底气让我笑傲群雄,闯过九死一生的独木桥,进入了一座富丽堂皇的象牙塔,我的求学路圆梦了,我在一座师范院校里含英咀华,这里不是刘禹锡笔下的陋室,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一支白粉笔,书写了我的热情

那个用土疙瘩当粉笔在自家墙上写字教小伙伴读书的傻丫头,终于在2003年的一个夏天拿起了粉笔走上了高中的三尺讲台,做起了真正的教师,2016年,我又调到小学,兜兜转转一圈子,我觉得人生又回到最初的起点。想想自己上小学的情景,再看看现在的我所在的学校,校园环境变美观了,教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了,教师待遇提高了,教学设施迈向先进的科技化和网络化,我在这里不是学生,而是变成了老师。然而不变的是什么?是对知识的尊重和渴求,是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过去我尊敬爱戴我的老师,而现在我把这种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爱反过来无私地奉献给我的这些学生。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在《师说》里,明确指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手握这只白粉笔,秉承教师的职责,在这片杏坛永远书写我的教育热情。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豫ICP备10019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