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征文
故事讲述
和母亲聊教育
单位:中原区育华学校   作者:赵蕾   阅览:876

我来自荥阳的一个小村子,我们家是村子里少有的书香门第了:我的父亲母亲都是教师:父亲是初中语文教师,现已退休4年了;母亲做了二十多年的民办教师,2002年村小学缩减,才从学校退了出来。我和弟弟上了同样的大学——郑州师范学院,毕业后都做了一名人民教师。每次回乡,都倍感家乡和父母的温暖;每次回家,都会跟父母谈谈谈工作、聊聊困惑;每次回家,都会从老一代的教育人身上学到很多很多。

每每聊起现在的教育和现在的孩子们,父母都会对教育的发展感慨万千,对改革开放之后教育的种种变革更是由衷地赞叹。今天要写这篇文章,特意打电话问了母亲对教育的感触。母亲说:“当年的老师就是讲解员,学生听着就行;老师跟学生是管教的关系,像劳改犯的那种管教......现在的老师跟孩子都是平等的关系,是知心朋友”,我听过笑了,不同的时代的教育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时代赋予教育不同的使命;我更为母亲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而感到开心。

跟母亲聊天,本来还准备了几个问题,没想着母亲的话匣子一打开,便一发不可收拾了。母亲说:“原来的学校,就是很早年的时候,大概79年左右,桌子都是用砖头支撑木板做成的,后来才慢慢找寻一些破旧的桌子当课桌;原来是瓦房,后来是平房,现在是楼房,现在的孩子们是越来越幸福,受的教育越来越好了。”母亲说到这儿,我的思绪也飘到了小学的时候,当时我们的教室已经是平房了。不过房子盖得不怎么好,外面下大雨的时候,里面就下小雨;窗户上根本按不起玻璃,都是用塑料布糊着,那个年代估计能用上厚实的塑料布应该都是不错的了;小学的时候,我们有时还要上晚自习,经常性地没电,大家都点着蜡烛上课、听讲、写作业。

我们娘俩聊啊聊,聊得非常非常开心.......妈妈说,她现在感觉非常幸福,非常知足。虽然她只是民办教师,也没有转正。79年上班的她每个月只有3元钱的工资,后来拿过6元的,直到2002年从小学退出来,才只拿到130多块钱。民办教师退后没有任何退休工资。但是,前几年,河南省对不在编民办教师进行普查,现在她每个月能拿到240的补助,真得是政策好,政府关注教育,关心教师。我的父亲是公办教师退休,1981年上班的时候只有30块钱左右,一家人那些年的生活特别清贫。在我的印象当中,我参加工作之前,家里每年吃肉的次数都是屈指可数的。现在好了,父亲每天跟村里的老人下棋聊天,他成了大家羡慕的对象,有的人还说“看人家老赵,坐着打着扑克都在挣钱.......”

父亲母亲常常教我,对待学生一定要好,要从心而外地对学生好;对待工作一定要认真负责,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对待其他,要做到知足常乐,不要沽名钓誉、利欲熏心。数年来,父母的教导依然成为我工作和人生的习惯。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在教育岗位已经进入第17个年头。17年来,学校的变革就是教育变革的一道小小的缩影:你瞧,学校的那十来棵梧桐树依旧挺拔,它们一如既往守护着育华这片土地;你瞧,育华的校园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墨池、假山、弟子规,梅、兰、竹、菊文化墙,各具特色的教学楼层,每层都有每层的意境;这里不再仅仅是学校,不再仅仅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感悟美好、陶冶情操、启迪心灵的摇篮。改变的不仅仅是学校的硬件建设,学校的教育之魂也在逐渐发生着改变。争创“品质教育”,办“品质学校”做“有品味的教师”,在国家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在教育新思想的引领中,在教育改革的大潮里,教师、学生都在发生着变化:知识越来越灵活、方法越来越自如;教师越来越智慧、孩子们越来越主动;教师在幸福地教、孩子们在快乐地学......

两代教育人,即使教育经历不同,有些教育思想也会有些不同,但教育的目的都是相同的,那就是为了孩子们好;孩子们好,则家好;家好,国则好。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我想,我们会继续传承老一辈的教育思想,在时代的道路上对其进行创新和改革,适应新时期的学生、家庭、社会,借助教育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豫ICP备10019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