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征文
故事讲述
我已白头,你却未老——管城区实验小学变形记
单位:郑州市管城回族区实验小学   作者:袁印霞   阅览:1802

第一次推开了城东路242号那扇朝东的简陋的铁门,已是二十四年前了。一脚迈进去,便开启了一段浓得化不开的缘;只看了一眼,边刻在脑海中,成了永久的记忆。

这是一所管城区区属小学,学校的大致轮廓是方正的。最南边是一排两层的教学楼,复古的砖红色外墙,木门木窗,在两排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浓密的影子里显得那么低矮。隔着两排高树,北教学楼相对而立,也是两层,也是一样的红色。升旗台就在北教学的东头,一杆旗,两棵松,终年相守。

学校的东边,是一排低矮的红瓦房,东南角的一个圆圆的月亮门里,还藏着一个小院,每当夕阳西下,小院里居住的离退休老教师家土制小烟囱里就会冒出缕缕炊烟,飘散着那段日子里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是北边尘土飞扬的操场上奔跑着一群活力四射的泥孩子,这里更像一个庙宇。

那时的实验小学还叫城东路第二小学,厕所还是旱厕,取暖还靠煤火;学校是城市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纯粉笔的教学,刻蜡纸的卷子。

总感觉教育改革的浪潮尾随在身后,每走一步,踩的都是教育的新土,身后留下的是不同于以往的教学之路。如今想想,哪一个老师不是在职业生涯中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呢?

2001年,学校改建的决策一定,先是教学楼在烟尘中被夷为平地,小院也搬空了。

从没有见到过新教学楼效果图的老师们,整个暑假在学校加班拆墙搬砖。沉甸甸的六边形青色地砖,从一双手到另一双手,远离了我们的视线。我和同事们用满身满脸的尘土,满手的血泡,擦不干的汗水,见证着实验小学的前世今生。

2002年,新楼落成,学校以全新的面貌迎接着我们。校门高大威武,红黄蓝三原色柱子顶天立地,上面的雏鹰展翅欲飞。崭新的校牌“管城回族区实验小学”悬挂门侧,“城东路第二小学”成了历史。

新校园似乎变大了,绿荫和绿茵相辅相成。五层的教学楼,横贯东西。洁白的外墙镶嵌着蓝边,水磨石地面光洁照人,花岗岩的柱子高大坚固,标准的教室宽敞明亮。如果你当时没有经历过那段岁月,你是无论如何也无法想象出实验小学曾经的模样。岁月依旧,返老回春,大概说的就是她吧。

改革开放二十年,教育教学中的人、事、物也悄然改变。实验小学的变化,一面是辞旧迎新,一面是观念更迭。

和新教学楼落成同一年,一波教学改革的浪潮扑面而来。《教学大纲》被《课程标准》替代,素质教育成了教育的主流。创新的大名越提越响。一直待在高年级的我空降到底,从一年级开始了新教材的试水。

那年,我在开学第一天的日记中写道:“压力真大啊!没关系,我还年轻,有的是青春,有的是韧劲,哪怕掉十斤肉,我也要把这块硬骨头拿下!”如今想来,困难其实也没那么大,很多时候,是因为当新生事物到来时,我们有适应的焦虑和恐惧罢了。

然而,变革不会因为我们焦虑就止步不前,接下来的变化更是惊人!先进586电脑瞬间就被淘汰,2004年,学校三楼有了“网吧”,刚开始,视频、语音、网聊让我们着迷。不久,热情退却之后就是互联网为我们打开了一个没有边界的立体、多元世界,网上阅读,网上备课,网上授课,每个人都成了游网高手。

时代不容人安逸,只要你有一颗热忱的心,就能把长长的路变短。不仅能留住岁月,还能倒流时光。还停留在素质教育概念里的我们,又被核心素养唤醒。创造力,中国梦,生涯教育,高考改革成了新时代教育的热词。学校重新排队,教师重新洗牌!你动不动?

于是,2018年,我们又动了起来!8月,实验小学的大的改建工程动工。透过学校门口的一幅崭新的规划蓝图,展现在老师们面前的,是装饰一新的教学楼,新崛起的报告厅,设计精妙的课程体验馆。这预示着管城实验小学又开启了一段令人耳目一新的征程。

站在教学楼上俯瞰工地,这可不是简单的校舍改建,在那里,奠定的是务实的深基,筑起的是创新的未来。

二十多年过去,春风白人头。凝视自己两鬓霜花,不由得感叹韶华已逝。回头看实验小学,却已几度转身,越发华丽、年轻。你觉不觉得在这样的校园里,白发和红领巾一起飘扬,才是这人世间真正的阳春白雪呢?


版权所有:郑州教育信息网 豫ICP备10019805号-1